本站为交流学习站点,所有发布的信息只供参考,不欢迎未成年人浏览。
香烟批发网
热点资讯
公司新闻
建国前福建烟草行业发展历史概况
发布时间: 2019-11-21
一 福建种植烟草源远流长,从明万历年间(1573~1619年)就已开始。先是自海外引种到闽南,而后推广到闽中、闽西、闽东、闽北,继而由福建向江西、湖广、自江南至江北,迅猛地扩展


福建种植烟草源远流长,从明万历年间(1573~1619年)就已开始。先是自海外引种到闽南,而后推广到闽中、闽西、闽东、闽北,继而由福建向江西、湖广、自江南至江北,迅猛地扩展开来。福建之所以成为国内烟草引种的发祥地之一,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关系非常密切。

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,介于东经115°50'~120°43'、北纬23°30'~28°22'之间;地处北回归线北侧,太阳辐射量较大,气候温和,日照充足,这是福建自然环境的一大特色。福建年平均气温17~21℃,无霜期250~336天;由北到南,日平均气温10℃的积温为5000~7000℃,月平均气温20℃有5~7个月,年日照为1700~2300小时,大大超过烤烟适宜区所要求的温热指标,完全满足烟草生长发育的需要。

福建是亚热带季风盛行区。季风明显,雨量充沛,年降水量1100~2000毫米。季节性分布干湿分明,冬季干燥少雨,南北温差较大;夏季湿润多雨,台风频繁。春夏之交冷暖气流相互交错,霉雨连绵。常年3~6月是雨季,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0~60%;这时正值烟株的旺长期和叶片成熟期。充足的水、热条件,有利于烟田肥料的分解,也有利于烟叶营养物质的积累。

福建西北部有闽西、闽中两大山带,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,是沿海登陆台风和海山水气深入的天然屏障,也能削弱冬季寒流的影响。境内山岭耸峙,丘陵起伏。山地(中山与低山)和丘陵(高丘和低山)约占全省总面积90%以上。丘陵多分布于山地外缘、河谷两岸和沿海地区。福建的平和、沙县、仙游及福鼎等地盛产名晒烟,以及永定、上杭、宁化等地盛产优质烤烟,就因它们大多分布在西部山地丘陵地带。福建的土壤,以中亚热带红壤为主,面积大、分布广、土层厚,肥力中等,十分适合烟草生产。这些特殊的地形环境以及小气候,便是烟草外观特征和烟气质量优良的原因所在。

 

明万历以来,福建引种烟草的地区、面积和产量,史无明载,唯有莆田人姚旅所著《露书》指出,当时(万历三十九年)福建所出烟草“反多于吕宋,载入其国出售”。

清朝建立之初,清廷采取“禁海”和迁界政策,福建的烟草种植和烟丝加工销售受到严重阻碍。清朝统一台湾后,康熙皇帝下令开禁,福建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发展阶段,烟草种植和烟丝加工才进入繁盛时期。

至乾隆年间统计,烟草种植已达30多个县份。闽西“八邑之膏腴田土,种烟者十居三四”;闽南沿海“烟草之植,耗地十之七八”。漳泉一带,不仅改稻田以栽烟,甚至连大小山麓亦“皆治为垄畦以种烟”(陈琮《烟草谱》),象高数百仞、绵亘百余里的漳南天柱山,亦“皆种烟”(嘉庆《云霄县志》)。所有烟草种植发达地区,农民都以利之大小见趋。如云霄县“俗多种甘蔗、烟草,获利尤多”。平和县“高燥为园,并种麻炱吉贝焉。近或种蔗取浆为糖,亦种烟草以货外者”。龙溪县“邑地瘠卤,恒仰食于他郡……终岁勤劬,犹苦贫。惟种蔗及烟草,其获利倍,故多五谷之地以与之”。仙游县“东乡间种烟叶、花生,获利较赢”。龙岩县“农人注意于(烟草)亩收之利,不专种稻”。上杭县“人情射利,弃本逐末,向皆以良田种烟”。永安县“膏田种烟,利倍于谷,十居其四。国朝充饷后,地效甚灵,烟产独佳,永民多藉此以致厚实”。该县农民为求厚利,“不顾民食,将平洋腴田种蔗栽烟”。南平县“烟草近多莳之,价昂,甚以腴田种艺者”。于是福建烟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。

烟草种植出现专业化区域 随着烟草种植社会化,到了清代前期,闽南形成以石码为中心的乌厚烟产区,闽西形成以永、杭、连为中心的条丝烟产区。专业烟区的出现,反过来推动烟叶生产组织和种植加工技术的进步。永定条丝烟被誉称“烟魁”,定为贡品,就与此有关。清代以来,闽西流行租地农的经营形式。租地农即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业资本家。这些人最初都是“外地流寓”之人,也就是漳泉地区懂得栽种烟盈利之人。他们到闽西各县后,向当地土著农民租用良田或山场,然后雇佣来自四面八方的贫民和畲民。他们“每年数百为群,赤手至各邑”(《南荣集》),从事垦植、栽烟草及其他经济作物,计活受值。这一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产生,有力地推动了闽西烟草经济的全面发展。

从事烟草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大批涌现 明末清初,随着烟草市场的出现,闽省各地均涌现出一大批从事烟草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。一般为前店后坊,作坊大则一二百人,小则几十人,亦有三五人的家庭式作坊。其经营形式多种多样。作坊一般都有自己的牌号,也有专为大作坊加工的,或加工后转售给大作坊的。由于闽省烟丝销路甚广,故烟丝生产极为兴旺。以永定县为例,清乾隆至嘉庆年间(1736~1820年),仅抚市社前一处,有条丝烟作坊近百家,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,日产条丝烟8吨左右。闽人到外省开设烟铺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康熙年间,就有南靖龟洋总上洋后垄庄应龙父子,在甘肃兰州设店经销水烟丝;漳州人黄继儒亦携妻子儿女7人迁四川岳池县下南街开设商店,经营福建条丝烟。而后闽人到江西瑞金城郊乡村,开办烟厂不下数百处,每厂五六十人。单龙岩适中一地,从清顺治至嘉庆年间,到外省开设烟铺者就有29家。河南之开封,湖北之宜昌,甘肃之兰州,江西之玉山、吉安、庐陵、瑞金,以及台湾诸罗等地,都有福建烟商的足迹。他们既当推销员,又当宣传员,对于提高福建烟叶的知名度作出很大贡献。福建烟丝因此畅销国内外,经久不衰。

 

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,福州、厦门开港初期,福建烟草种植和烟丝加工业仍然十分兴旺。仅永定一县,条丝烟加工作坊达千家以上。同时,福建烟丝开始对外出口。厦门海关在1865~1881年的贸易报告中,对福建烟丝出口作如下记载:“烟丝、1864年3261担,1865年2747担,1866年5253担,1867年3646担,1868年1642担,(1869年缺载),1870年2288担,45764元(银元,下同),1871年3076担,59609元,1872年328担,61084元,1873年3990担,75163元,1874年2194担,33158元……”(《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》)。清光绪中期,由于闽北武夷茶的销路遭到外国茶商操纵而年年亏损,人们利用被废弃的茶园栽烟,福建烟草种植因此出现空前未有的繁盛。“城堧山陬,弥望皆是”。永定晒烟种植,多达1300多公顷。据宣统二年(1910年)统计,福建全省晒烟种植达6482公顷,郭柏苍在《闽产录异》中说:“烟叶,各属皆种,下游尤盛,废良田,竭人力,其害甚于罂粟”。

民国以后,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结构的进一步破坏,中国经济更具买办性和附庸性,福建烟草种植更不平衡。1914年,全省种植晒烟9.2万亩,比清末少了几千亩,而平和一县却扩种至1万亩,增加一倍。1917年,永定烟叶产量保持在3万担左右,其他县多则1万担,少则1000担左右。30年代,全省晒烟种植面积又比20年前扩大一倍,达18.7万亩,而全省产烟区只剩平和、龙溪、福鼎、沙县、永定、建瓯、闽清、上杭等县。1948年,全省烟叶产量增至36129吨,为民国时期的最高产量。

烟叶种植发展不平衡,烟丝生产也受其影响。民国初,各区烟丝生产十分繁荣,如民国14年(1925年),仅有上百户人家的永定湖雷罗陂,年产烟丝达6000~7000箱(187.5~218.75吨);永定全县年出口条丝烟5~6万箱(1562.5~1875吨);上杭县有制丝作坊55家,年产烟丝5000吨左右。民国25年(1936年),永定条丝烟输出量仅为500吨,其他地区也大大减少,如福州烟丝产量为485吨(8500担),民国35年只剩下109.05吨(2121担)。

民国以来,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,福建烟草行业受到洋烟严重冲击。外国的烟草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,争夺烟草市场。如设在伦敦的英美烟草总公司,此时也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。专门负责华南各省卷烟业务的颐中烟草公司在上海设立总公司,在虹口、浦东建立两个卷烟厂,在其他城市也开设分公司,就地与华商订立代理推销契约。

20~30年代,英美烟草公司还在闽北各地设立代理行、经销店。民国11年(1922年),刘裕昌在顺昌洋口开设英美烟草公司代理行。民国12年,建瓯“仁民”洋烟店专门经销英美烟草公司产品。此外,在南平、崇安、邵武等地,也都有英美烟草公司的经销点。颐中烟草公司在福州的各代销商,也沿闽江进入各县。

自洋烟输入以来,福建各地烟丝销售量逐步下降。民国初年,永定县每年出产条丝烟尚维持在1800吨左右,到民国25年(1936年),其年产量仅有500吨左右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英美等国烟草公司所生产的“老刀”、“哈德门”、“摩力士”、“骆驼”等牌号卷烟,充斥国内烟草市场,并大量向闽西各县倾销。闽西条丝烟市场进一步受到冲击,销量大减,烟厂纷纷倒闭。至1949年,闽西全区晒烟种植仅剩下623.27公顷,总产干烟574吨。

此外,福建各地的卷烟业也大受冲击。如民国31年(1942年)后,龙岩合股经营的卷烟厂和家庭作坊式小烟厂总计数十家,重要的有三友工业社、南方卷烟厂、新兴烟厂、华成烟厂等。抗战胜利后,各种外国卷烟先后向该区倾销,特别是美国生产的“茉莉牌”、“骆驼牌”、“苹果牌”、“杜鲁门牌”等各式卷烟大量倾销,使龙岩卷烟大受冲击,许多小厂关闭,即使较大的烟厂也难以维持,而纷纷收盘停业。

其次,军阀割据,流通梗阻,也使福建烟草行业遭受严重损害。清至民国初期,永定条丝烟多销往全国各地和南洋一带。由于军阀割据,战争频繁,运销时常受阻,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,沿海失守,港口被封,永定烟丝外销之路断绝,损失甚多。

诚然,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,福建烟草行业举步维艰,但是,从事烟草种植、加工经营的广大民众,为了维护民族经济,振兴民族烟草行业,仍在奋力抗争,以求得生存与发展。

早在清末,闽西有识之士就提出学习卷烟制造技术,自行办厂“以挽利权,而保民生”的主张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在广西就读的永定籍学生林觐光自费留学日本,学习卷烟实业,并随带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烟叶前往试验,学成后购置卷烟机械回国发展卷烟工业。同年,福建议员何成浩申文购买纸烟机两副,福建机制卷烟由此始。

民国26年(1937年),龙岩县陈应志等人率先创办三友工业社,从江西信丰、广东南雄等地采购烟叶,制成卷烟上市,受到消费者的欢迎。嗣后,龙岩地区民族卷烟制造业迅速发展。到1944年,龙岩地区有卷烟厂10家,生产“三九”、“飞鸟”、“快车”、“大众”等牌号,年产卷烟1500箱(每箱5万支)。

永定烟农鉴于卷烟日渐普及,烟丝日见衰落的前景,决心进行烟叶品种改良,以适应市场需要。民国32~33年,在南京任职的永定籍科技人员卢衍豪,把美国烤烟品种“特字400号”引入永定试种,只因缺乏烤房设施和烤烘技术而未获成功。1947年,又一永定籍烟商卢屏民,从贵州省贵定县再次把烤烟种子引来家乡坎市浮山垦荒试种,同样,因缺乏烘烤设备和技术而告失败。卢屏民并不因此丧失信心,翌年又分别从云南昆明、贵州贵定引进“大金元”、“小金元”等烤烟种子,经精心种植、精心烘烤,终于获得成功,开闽西乃至福建省烤烟生产之先河。1949年,永定烤烟种植面积为0.26公倾,尽管数量不多,但仍不失为福建烟草经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。

更多文章:

Copyright © 2018 香烟批发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82545225号
香烟批发 正品免税烟 香烟货源 香烟代理 免税香烟批发 香烟网购商城
公司网站:http://www.zhiwen666.com/